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
(cardiovascular disease quality initiative ,CDQI)
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评估标准
( 1.0文字版)
引 言
为规范我国高血压的诊疗和管理,提高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重视预防环节,规范高血压药物治疗,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血压整体诊疗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总体危险,项目委员会制定高血压中心建设单位纳入标准及能力提升计划。
(一)基础设施与资质
1 医院支持并制定建设及管理制度
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的建设涉及医院的众多科室和部门,需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整合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便捷的院内诊疗及双向转诊通道,进一步提升高血压病管理质量。
(1) 医院承诺全力支持高血压中心建设,并承诺分配相应人力、设备和财政资源,同时做好监察、考核、质量控制等工作,确保高血压中心规范化运行。
(2) 医院成立高血压中心专家委员会,并任命委员会主任和协调员,由委员会主任主持高血压中心的建设和重大决策。
(3) 医院出具书面文件明确高血压中心的工作制度及相关职责。
(4) 医院支持高血压中心在优化诊疗流程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院内外指引与标识、门诊及急诊的布局等进行改造,并对医院各部门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高血压中心流程优化的需求。
(5) 医院承诺支持并协助高血压中心实施各项培训计划、人员考核,以及参与能力提升项目。
2 硬件设施
(1) 具备独立完整的心血管专科。
(2) 专科病房配备不少于5张高血压床位。
(3) 配备患者教育场所。
(4) 配备至少3台医用电子血压计。
(5) 配备至少5台24小时动态血压仪。
(6) 具备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条件。
(7) 具备颈动脉超声多普勒、踝臂血压指数、尿微量蛋白、尿白蛋白定量、眼底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等检查条件。
(8) 尽可能配备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心脏核素扫描显像、心脏磁共振和动脉造影等检查条件。
(9) 具备包括肾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协作能力。
3 人员配置
(1) 具有熟悉高血压(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筛查流程的一线医务人员。
(2) 具备有高血压诊疗能力的心血管专业医生团队,其中至少具备一名中级职称医师,能够接治轻症高血压患者,识别新发高血压患者,对于收治的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等复杂疑难病例具有完善的转诊制度。
(3) 具备从事高血压专病诊治的心血管专业医生团队,其中至少包括一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医师、两名中级职称医师,能够进行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等复杂疑难病例诊治。
(4) 每周至少有1-3个工作日的高血压专病/专科门诊。
(二)医学数据智能平台
1 现有数据信息化程度
(1) 具备完善的院内电子病历系统。
(2) 已建立并启用独立的高血压数据平台。
(3) 有专职或兼职的数据管理员。
(4) 已制定数据库管理规范、使用细则及监督管理制度,并有数据的审核制度,确保数据库真实、客观、准确。
(5) 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数据库使用方法和相关制度的培训。
(6) 数据的溯源性:患者的诊断、检查、用药情况、随访事件等可以溯源。
2 数据智能平台运行及管理
(1) 尚未建设高血压数据平台,但支持数据智能平台的搭建,同意病历系统与数据智能平台对接。
(2) 已建立独立的高血压数据平台的中心,同意已有数据平台与数据智能平台的对接,积极支持数据智能平台的建设。
(3)支持数据管理人员定期参加数据智能平台统一培训,实时掌握数据平台相关制度、操作工具及操作流程。
(4)积极配合数据智能平台数据上报工作,确保智能平台数据的真实、客观、准确性。
(三)专病诊疗能力评估
1 血压的测量
(1) 熟悉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
(2) 熟悉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包括新发现病例的血压测量间隔及次数标准、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2 高血压的诊断
(1) 熟悉高血压病因的筛查流程。
(2) 可开展继发性高血压病因筛查的各种检查项目。
3 高血压靶器官情况的
(1) 熟悉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情况的筛查流程,包括心、脑、肾、血管及眼底病变的筛查流程。
(2) 可开展靶器官相关临床情况的检查项目,包括心、脑、肾、血管及眼底病变的检查。
4 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筛查
(1) 熟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筛查流程,包括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筛查流程。
(2) 可根据临床情况进行高血压的心血管危险分层。
(3) 熟悉高血压患者的调脂治疗目标和原则,并给予相关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
(4)熟悉抗血小板治疗的适用人群、原则及注意事项。
(5)熟悉血糖控制的目标。
(6)熟悉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和指征。
5 高血压的治疗
(1) 明确高血压的治疗目标,可根据不同临床情况制定具体治疗目标。
(2) 掌握高血压的生活干预方式,并可向患者进行正确宣教。
(3) 掌握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并可以根据临床情况在正确的时机开始降压药物的治疗。
(4) 掌握降压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优先应用长效制剂、联合用药、个体化。
(5) 掌握常用降压药物(钙拮抗剂、ACEI、ARB、利尿剂、β阻滞剂,以及α阻滞剂、中枢作用药物、直接血管扩张药)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
(6) 掌握联合用药的适应证、使用方法、联合用药方案、固定配比复方制剂。
6 难治性高血压
(1)熟悉难治性高血压的定义。
(2)熟悉难治性高血压处理原则。
(3)依据高血压指南规范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流程。
(4)具备治疗该类患者的其他手段,如介入操作。
7 继发性高血压
(1) 熟悉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并可进行鉴别、分诊。
(2) 可开展继发性高血压病因筛查的各种检查项目。
(3) 了解继发性高血压的用药及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
8 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
(1) 熟悉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的处理原则。
(2)熟悉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的常用降压药物及用法。
9 特殊人群高血压诊治
(1) 老年高血压:
a. 熟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
b. 熟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及优化降压方案;
c. 熟悉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高血压伴冠心病:
a. 熟悉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的降压目标;
b. 熟悉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及优化降压方案;
c. 熟悉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降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高血压伴心力衰竭:
a. 熟悉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的降压目标;
b. 熟悉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及优化降压方案;
c. 熟悉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降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高血压伴脑卒中:
a. 熟悉高血压伴脑卒中患者的降压目标;
b. 熟悉高血压伴脑卒中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及优化降压方案;
c. 熟悉高血压伴脑卒中患者降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 高血压合并肾脏病:
a. 熟悉高血压合并肾脏病患者的降压目标;
b. 熟悉高血压合并肾脏病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及优化降压方案;
c. 熟悉高血压合并肾脏病患者降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6)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a. 熟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压目标;
b. 熟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及优化降压方案;
c. 熟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降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7) 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
a. 熟悉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降压目标;
b. 熟悉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及优化降压方案;
c. 熟悉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患者降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8) 高血压合并外周血管病:
a. 熟悉高血压合并外周血管病患者的降压目标;
b. 熟悉高血压合并外周血管病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及优化降压方案;
c. 熟悉高血压合并外周血管病患者降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0 高血压患者的随访与教育
(1) 有明确高血压患者随访计划及相关复诊检查流程。
(2) 有规范的患者教育计划:
a. 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有关高血压的认知、治疗、并发症的识别以及家测血压的方法及频率等相关知识。
b. 向高血压患者发放有关高血压的治疗、并发症的识别以及防治、家测血压的方法及频率、定期随访相关内容的科普性书面材料。
(3)熟悉高血压药物副作用,明确高血压患者随访相关检查项目。
(4)熟悉降压药物剂量调整的时机和方法。
(5)熟悉危险分层的和分层与管理级别的调整。
(四)评估反馈
1 每12月进行1次资质审核
2 每年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质量管理反馈
(1) 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确定本中心关键监控指标及质量改进计划,例如:初诊患者继发性高血压筛查的比例、降压药物治疗的比例、联合用药的比例、使用固定复方制剂的比例、坚持服药的比例、家庭监测血压的比例、新诊断患者起始联合治疗的比例、单药不达标转为联合用药的比例、血压达标率、血压未达标患者随访率(1月、3月、1年)、血压已达标患者随访率(3月、6月、1年)等,确立关键性效率指标和改进目标。
(2) 每半年进行1次质量分析会,通过对高血压中心运行过程中的阶段性宏观数据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订改进措施。
3 高血压患者的随访与教育根据数据填报情况、高血压管理能力情况、硬件条件设施等进行单位等级评定
(五)能力建设
1 高血压中心专家委员会培训
(1) 高血压中心成立之前或成立之后1个月内至少进行一次。培训内容应包括:CDQI项目理念及实施流程、高血压中心的基本概念、建设标准、中心委员会工作制度及相关人员职责、建设和流程优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
(2) 高血压中心成立之后定期进行工作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CDQI项目最新进展、建设经验、建设标准改进、中心流程优化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等。
2 医护人员培训
已制定针对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肾内科、老年病科等相关专业直接参与高血压诊治工作的各专科医师和护士的培训计划,该计划必须包括以下内容,且应在正式成立高血压中心后1个月内完成全面培训,以后每年进行至少1才培训以确保新增人员得到及时培训。
(1) 高血压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
(2) 临床指南的培训。
(3) 专业发展方向及动态的培训。
(4) 高血压诊疗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及高血压中心数据填报培训。
(5) 科研工作培训:包括科研思路、标书撰写、文章撰写等。
(6) 原则上应每年修定一次改进目标以体现持续改进的效果。
3 数据智能平台建设及管理培训
(1) 专业数据智能平台管理人员定期(每3月)参与平台管理制度培训;
(2) 由专业数据管理人员定期(每3月)进行高血压中心相关人员的数据使用培训。
(六)分级诊疗及区域影响力建议
1 分级诊疗
(1) 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建设,签署医联体协议。
(2)
双向转诊流程建立。
(3)
双向转诊制度保障。
2 基层培训
(1)
线下基层培训项目。
(2)
线上基层培训项目数。
(3)
线上教育人次。
(4)
社区医生来本中心进修人数。
3 远程支持平台
(1)
具备远程支持平台。
(2)
每月针对基层社区医院高血压患者会诊人次。
4 依托基层社区的“互联网+血压管理”
(1)
本中心所指导的社区医院已开展“互联网+血压管理”。
(2)
所指导的社区医院开展的“互联网+血压管理”的患者人数。
(3)
参与 “互联网+血压管理”慢病管理临床科研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