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啦丨CDQI能力提升系列o综合版o第一期o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综合论坛圆满开播
发布于: 2020-07-06
2020年7月6日19:00,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能力提升系列·综合版·第一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综合论坛首次直播课程准时线上开播。本期课程主要围绕iPS(多能干细胞)的构建及应用展开分享和探讨,由论坛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建增教授主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小威博士后、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卢双双副教授任讲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兰峰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永明教授任讨论嘉宾。
开场致辞中,董建增教授首先介绍CDQI项目的宗旨和理念,并指出“能力提升”是CDQI项目的重要使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综合论坛将恪守宗旨,秉持理念,承载使命。综合论坛计划每月第一个周一推出一期,针对全国各地医院近期可能亟需解决的问题制定选题,准备素材,邀请嘉宾,打造有干货、有方案、有互动、有新意的学术论坛,旨在帮助更多全国同道实现有兴趣、有收获、有启发、有提升的学习效果。
董建增教授还介绍了iPS相关研究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进展和应用,希望与有意向的单位开展合作,建立共享平台。
李小威博士后分享了名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的由来及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的讲题,从iPS的来源、构建、应用及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肯定了iPS在细胞移植和再生医学方向的重要应用,重点介绍其在心脏疾病、特别是遗传性心肌病模型、遗传性心律失常模型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挑战,并分享了iPS在心脏疾病中的研究思路探讨。
卢双双副教授分享“用溶瘤病毒感染体细胞来源的胰腺癌细胞做胰腺癌预防性疫苗”这一讲题,详细讲述了获得胰腺癌预防性疫苗的实验方案,并强调了iPS及基因编辑技术在实验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兰峰教授高度评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研团队在iPS领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赞同董建增教授提出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议,肯定了李小威博士后和卢双双副教授的研究工作,并阐述了对于iPS在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关注的研究方向、模型构建、遗传病诊断精准分型以及药物开发等方面的看法。
.jpg)
王永明教授表示,目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通过大量工作,收集临床资源,下一步工作重点可能是形成科研成果,实现更高的临床价值,并肯定了卢双双副教授实验设计的创新性。
.jpg)
论坛进入问答环节。董建增教授首先提出:如何将iPS诱导培养成的心肌细胞应用到评价临床心脏功能?
兰峰教授认为,人类与动物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存在差异,基于iPS的心肌细胞还不够成熟,功能性有限。在未来基于iPS的类器官的平台上,生物医学相关研究可能会有更多突破。
李小威博士后向王永明教授请教,在iPS基因编辑的点突修复方面是否存在更好的方法?王永明教授指出,目前碱基精准修复仍主要基于CRISPR-Cas9介导的同源重组,对于碱基A-G、C-T之间的转换,碱基编辑器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应用有局限性,未来prime editing系统的优化应用可能会有帮助。
郑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王楚楚博士提问,如何明确家系基因突变的致病性?王永明教授认为,这始终是遗传病研究的难点,找到主效基因和修饰基因可能是比较好的研究方向。
随后,董建增教授询问卢双双副教授:有没有比较明确的胰腺癌致病基因,可以实现一级预防?卢双双副教授提到,目前尚无特别明确的致病基因,可根据家族发病患者对家族内高危人群进行预防,这是今后一个理想的研究思路。
此外,卢双双副教授谈到,董建增教授搭建的平台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可在各个疾病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为iPS向临床转化进行基础积累。
东区实验室参会研究者也相继提出关于干细胞向心血管组织细胞分化、如何应用iPS来提升现有工作等问题。兰峰教授做出相应回答:心肌细胞易操作且意义较大,而内皮细胞研究更复杂,目前有肺动脉高压、大血管疾病、马凡综合征等方向。使用iPS心肌模型评价一些药物潜在靶点更加有效。
胡亮博士分享了近期关于新冠肺炎患者血栓性肺损伤相关性研究,指明当前iPS到类器官的研究热点。
最后,董建增教授在总结中指出,iPS是非常重要的工具,科研人员要利用临床资源,培养高超技能,发挥聪明才智,充分交流经验,争取在未来建立一支技术可靠的队伍,完成更多有价值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