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20丨刘彤:EXPLORER-HCM揭晓,肥厚型心肌病新药放异彩

发布于: 2020-09-01

欧洲心脏病学会2020年年会(ESC 2020)首日,EXPLORER-HCM研究结果揭晓:肥厚型心肌病新药Mavacamten初放异彩,可降低肥厚梗阻性心肌病(oHCM)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力梯度,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脏收缩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01 研究背景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人群发病率为1/500,其临床表征为不能用系统性疾病或心脏负荷增加来解释的心肌肥厚, oHCM是HCM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并伴有心脏收缩能力增强、收缩期二尖瓣反流及收缩期前向血流减少。

 

HCM的发病机制为遗传驱动的心肌过度收缩,造成左室流出道梗阻。HC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往往与左室流出道梗阻的程度有关,因此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力梯度是oHCM患者治疗的关键。目前oHCM的一线治疗是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仅仅是非特异性的对症治疗,并不是针对HCM遗传病因的治疗,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个特异性的靶向药物来改变现状。

 

Mavacamten是特异性心肌收缩蛋白-肌球蛋白的抑制剂,降低了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结合时间,从而降低了心肌收缩力,缓解左室流出道的压力阶差;这种小分子肌节蛋白抑制剂,抑制了肌球蛋白头部ATP酶的活性,在基础和II期临床试验中都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02 重要结果



EXPLORER-HCM研究是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其研究目的是验证Mavacamten在oHCM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人群入选了251例oHCM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30周。

研究人群的基线临床资料及基线超声资料如下:近50%的oHCM患者为女性,伴有房颤病史,90%以上的患者有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背景,绝大多数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处于NYHA II级,1/3患者心功能在NYHA III级,尽管有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背景,oHCM患者运动后左室流出道压力梯度超过70 mmHg。

 

 

 

研究终点为运动耐量、临床症状改善、左室流出道压力梯度的变化、心脏收缩功能状态、oHCM患者生活质量。

经过30周的治疗,与对照组相比,Mavacamten治疗组明显提高了oHCM患者的最大耗氧量(pVO2), NYHA功能分级得到改善,降低了oHCM患者运动后左心室流出道的峰值梯度,缓解了oHCM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03 临床启示
 

肥厚型心肌病是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异质性广泛的心肌病,包括心肌肥厚的位置、程度、范围、收缩期二尖瓣运动的异常、二尖瓣的反流及左室收缩功能增强;左室流出道压力梯度的降低一直是临床治疗的挑战,目前临床缺乏特异性的靶向治疗,外科室间隔的切除及室间隔的酒精消融带有侵入治疗固有的负作用

Mavacamten对于oHCM患者特异性的靶向治疗降低了oHCM患者的左室流出道压力梯度,减轻了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了心脏收缩功能,提高了oHCM患者的生活质量,未来可能会成为这类患者的一线治疗。

但是仍然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合理的药物剂量、合适的治疗人群,包括二尖瓣反流程度、HCM基因型,尽量避免左室收缩功能受损及加速疾病的进展,并且需要评估长期的预后结果。

专家介绍

刘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临床医学部,获学士学位,于首都医科大学完成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心力衰竭学组委员,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抢救中心和心内科工作20余年。2007-201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脏中心—心衰/心脏移植/心室辅助项目下作访问学者,并在心内科分子生物实验室进行部分基础研究工作。目前在安贞医院心内科从事临床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重症心衰治疗以及心肌纤维化,左室重塑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研究。有广阔的视野及实现转化医学的能力。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查阅文献进行总结,近5年第一作者发表有关临床心衰研究SCI文章20余篇,在临床研究中主要负责临床课题的实验设计、心脏影像资料的分析、数据处理。